|
中文名 |
植物来源 |
药理作用 |
临床应用 |
状态 |
操作 |
|
松油醇 |
花榈木 豆科 Ormosia henryi Prain
|
|
|
请求发布 |
详细
|
|
芦荟宁 |
芦荟 Aloe vera var. chinensis (Haw.) Berg. |
对大鼠的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 |
|
已发布 |
详细
|
|
芦荟大黄素甙 |
芦荟 百合科 Aloe vera L.
|
|
具有泻下作用, 可代芦荟作为泻药, 人、兽均可使用 |
请求发布 |
详细
|
|
芦荟苦素 |
芦荟 Aloe vera var. chinensis (Haw.) Berg. |
芦荟苦素对实体瘤有抑制作用 |
|
已发布 |
详细
|
|
大黄酚 |
芦荟 百合科 Aloe vera L.
|
具有较明显的止咳作用。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及卡他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促进肠管的动物,并能促使神经兴奋和肌肉麻痹。口服或皮下注射, 均有明显缩短血液凝固时间的作用。大鼠试验证明, 本品有利尿作用。 |
抗菌,抗衰老 |
请求发布 |
详细
|
|
芦荟大黄素 |
芦荟 百合科 Aloë vera L. var. chinensis Berg.
|
抗肿瘤活性说明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芦荟大黄素的抗肿瘤作用颇感兴趣,主要的抗肿瘤活性集中在对神经外胚叶肿瘤、肝癌、肺鳞状细胞癌、皮肤Merkel细胞癌、胃癌、白血病等肿瘤,抗癌范围广泛,芦荟大黄素对P388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延长生存期。其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癌细胞的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抗菌活性
在1.5~25mg/ml浓度,芦荟大黄素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炭疽、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最敏感,抑菌的有效浓度为15-25u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09P、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在体外抑菌浓度分别为7.5mg/L、600mg/L 其抗菌作用均为抑菌而非杀菌。其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芦荟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芦荟大黄素对临床常见厌氧性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常见脆弱杆菌能抑制90%~100%菌株生长,其MIC略高于甲硝唑。在8μg/ml浓度能使76%~91% 的厌氧菌受抑。
免疫抑制作用
芦荟大黄素能抑制生物体抗体产生,抑制碳粒廓清能力,减轻免疫器官的重量,降低白细胞数,降低腹腔巨噬细胞功能。体外在100μg/ml浓度对[3H]—TDR和[3H]Urd参入淋巴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泻下作用
芦荟大黄素有较强的泻下活性,肠内菌代谢芦荟大黄素 ,大黄酸,大黄酸蒽酮,后者有较强的泻下作用。临床上用作泻药,具有增进食欲和大肠缓泻作用。 据国外医学报导,芦荟甙是在人体内寄生菌作用下,水解为芦荟大黄素,这种芦荟大黄素,刺激肠壁蠕动,同时由于渗透压改变,有利于肠道内废物排除,从而达到刺激性缓泻,这种刺激泻下作用对便秘和痔疮有特殊疗效。特别是对中老年性便秘,治疗效果更明显.
其他作用
降脂减肥作用。
具有使头发柔软而有光泽,轻松舒爽,去头屑的作用。
在仓鼠成纤维细胞诱变性测定中本品表现为遗传毒性作用。
可保护柚木免受白蚁的侵袭。 |
|
请求发布 |
详细
|
|
芦荟甙 |
芦荟 百合科 Aloë vera L. var. chinensis Berg.
|
具有杀菌、消炎解毒、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 |
用于治疗多种炎症,疗效显著. 能杀灭真菌、霉菌、细菌、病毒等病菌,抑制和消灭病原体的发育繁殖,芦荟抗菌杀菌的病菌类有:白喉菌、破伤风菌、肺炎菌、乳酸菌、痢疾菌、大肠杆菌、黑死病菌、霍乱菌、尿脓杆菌、须发藓菌以及引发中耳炎、膀胱炎、化脓症、麻疹、狂犬病、小儿麻痹、流行性脑炎等疾病的病菌,能有效地消除粉刺、痤疮,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炎症,疗效显著。 |
请求发布 |
详细
|
|
金鸡纳霜 |
芥蓝 Brassica alboglabra L. H. Bailey |
是一种可可碱和4-甲氧基喹啉类抗疟药,是快速血液裂殖体杀灭剂。 |
|
已发布 |
详细
|
|
莽草酸 |
芒萁 里白科 Dicranopteris dichotoma (Thunb.) Bernh.
|
莽草酸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动、静脉血栓及脑血栓形成,具有有抗炎、镇痛作用,还可作为抗病毒和抗癌药物中间体,也具有预防禽流感药物“达菲”、“克流感”的作用。 |
|
请求发布 |
详细
|
|
樟脑 |
艳山姜 姜科 Alpinia zerumbet (Pers.) Burtt.et Smith
|
1.局部作用:樟脑涂于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及防腐作用。用力涂擦有发赤作用;轻涂则类似薄荷,有清凉感,此乃由于刺激冷觉感受器的作用。它还有轻度的局部麻醉作用。对于胃肠道粘膜,樟脑有刺激作用,使胃部感到温暖及舒适,大量则能产生恶心及呕吐。临床上用樟脑擦剂有镇痛、止痒作用。口服有驱风作用以及轻微的祛痰作用。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樟脑的全身作用主要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对于高级中枢尤为显著,大量作用于大脑皮层运动区及脑干,引起癫痫样惊厥。一般剂量的樟脑对呼吸无明显作用,在极度抑制情况下,可看到一些呼吸的兴奋,主要是由于皮下注射时刺激感受器所引起的反射性兴奋。
3.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樟脑制剂曾一度广泛匝用为强心药,但各家报告结果很不一致,迄无定论。它无洋地黄或肾上腺素样作用。对正常心肌无作用,高浓度反抑制之。在离体心脏上,只有在造成衰竭时,方见有兴奋作用。对血管运动中极,只有在其机能极度低下时,方见有兴奋作用,内脏血管收缩而皮肤血管舒张,血压上升。故认为对循环性虚脱或急性心功能衰竭者有效;但也有人对其疗效持怀疑或否定态度。有人报告,樟脑在动物体内的一个水溶性代谢产物--氧化樟脑,具有明显的强心、升压和兴奋呼吸的作用,商品名维他康复(Vitaeamphor)。孕妇慎用。
4.体内过程:樟脑经粘膜、皮下、肌肉皆易吸收。口服吸收也快。在肝中解毒颇迅速,氧化成樟脑醇,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由尿中排出。樟脑1:25000浓度,能完全解除氨甲酰胆碱(1:600万)对离体兔肠的痉挛作用;给予小鼠100mg/kg,能加剧槟榔碱所致的震颤;50mg/kg,可防止菸碱(20mg/kg)的痉挛作用。樟脑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但对呼吸中枢无选择性,中毒剂量则引起惊厥,少量口服在胃内可产生温暖舒适感,大剂量口服则有刺激作用,能引起恶心、呕吐;在皮肤上揉擦可引起发红,产具有轻微的局麻作用,涂于皮肤具有麻木感。 |
|
请求发布 |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