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文学名 | 合江方竹 |  
                | 拉丁学名 | Chimonobambusa hejiangensis C. D. Chu et C. S. Chao |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 科拉丁名 | Poaceae |  
                | 属中文名 | 方竹属 |  
                | 俗名别名 | 箐竹(四川合江、贵州赤水) |  
                | 形态特征 | 秆高5-7米,径2-3厘米,中部节间长20厘米,圆筒形;新秆绿色,节间带紫色,具白色柔毛和稀疏刺毛;老秆具刺毛,脱落后有疣基及毛迹,粗糙,近基部数节具气生根刺。秆箨厚纸质或革质,短于节间,贴生棕色刺毛,基部刺毛密集,密被柔毛,边缘具极密纤毛,毛长2毫米,无斑点,脉不明显;箨叶三角状锥形,长0.7-1.4厘米,直立,基部与箨顶等宽,基部有时密被柔毛。每小枝1叶;叶鞘紧包,无叶耳和繸毛;叶纸质,带状披针形,长11-20厘米,宽1.5-2厘米,无毛,侧脉4-6对,小横脉清晰。假小穗基部多分枝,圆锥状;假小穗细,长10-12厘米;颖片无或1片,小花8-9;小穗轴细,长1-1.4厘米。外稃卵状三角形,先端长渐尖,7-9纵脉;内稃与外稃等长,纵脉不明显。颖果长1-1.2厘米,径3-5毫米,花柱宿存。 |  
                | 生境 | 多生于次生林中。为常见山地竹林。 |  
                | 地理分布 | 产于四川合江、贵州赤水海拔700-1200米山区。 |  
                | 保护类别 | 易危种;中国特有 |  
                | 保护价值 |  |  
                | 保护措施 |  |  
                | 备注 | 2004《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红色名录)将该植物定为易危种。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