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文学名 | 贯叶马兜铃 |  
                | 拉丁学名 | Aristolochia delavayi Frahch.var. delavayi |  
                | 科中文名 | 马兜铃科 |  
                | 科拉丁名 | Aristolochiaceae |  
                | 属中文名 | 马兜铃属 |  
                | 俗名别名 |  |  
                | 形态特征 | 柔弱草本,全株无毛,有浓烈辛辣气味;块根圆形,外表呈不规则皱纹,暗褐色,内面黄褐色;茎近直立,细长,粉绿色,高30-60厘米,节间短而密。叶纸质,卵形,长2-8厘米,宽1.5-5厘米,顶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而抱茎,边全缘,生于茎中部的叶具短柄,生于茎上部和下部的叶较小而近无柄,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无毛或粗糙,密布油点;基出脉5-9条,在两面均明显隆起。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1.5厘米;花被长4-6厘米,基部膨大呈球形,直径3-5毫米,向上收狭成圆筒形的长管,管口扩大成漏斗状;檐部一侧极短,稍2裂,常向下翻,另一侧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状长圆形,长1.5-2厘米,顶端短尖,具平行脉纹,外面淡黄色,内面近管口粉红色;花药卵形,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顶端6裂。蒴果近球形,直径1.2-1.5厘米,明显6棱,顶端圆而具凸尖,成熟时黄褐色,由基部向上沿室间6瓣开裂;果梗长2-3厘米,下垂,常随果开裂成6条;种子卵状心形,长宽均约3毫米,背面凸起,暗褐色,密布乳头状突起小点,腹面凹入。花期8-10月,果期12月。 |  
                | 生境 | 生于海拔1600-1900米的石灰岩山地、丘陵或河谷灌丛中,土层瘠薄、多砾石的红壤地带。 |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等地。 |  
                | 保护类别 | 濒危种;中国特有。 |  
                | 保护价值 |  |  
                | 保护措施 |  |  
                | 备注 | 2004《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红色名录)将该植物定为濒危种。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