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文学名 | 无距淫羊藿 |  
                | 拉丁学名 | Epimedium ecalcaratum G. Y. Zhong |  
                | 科中文名 | 小檗科 |  
                | 科拉丁名 | Berberidaceae |  
                | 属中文名 | 淫羊藿属 |  
                | 俗名别名 |  |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高30-65厘米。根状茎结节状,坚硬,横走;茎疏被棕色长柔毛,基部具多数棕色膜质鳞片。一回三出复叶基生或茎生,基生叶叶柄长3-15厘米,茎生叶2枚或3枚,叶柄长2-4厘米,疏被棕色长柔毛;小叶革质,3枚或5枚,偶有7枚,卵形或狭卵形,长2.5-4.5厘米,宽1.4-2.6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深心形,两侧裂片近相等,侧生小叶基部裂片极不相等,上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脉上被白色硬伏毛,叶缘具锯齿。总状花序有时近圆锥状,纤细挺直,长7-33厘米,具多数花,序轴、总花梗及花梗被红棕色腺毛;花梗长8-21毫米,纤细;花黄色,直径8-10毫米;萼片2轮,外萼片椭圆形至宽卵形,膜质,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淡紫色,早落,内萼片披针形,长2.5-3.5毫米,宽约1.5毫米,紫色;花瓣倒卵圆形,基部略呈兜形,长6-8毫米,宽4-5毫米,先端圆钝,黄色,有时基部有紫色斑点;雄蕊长约4.5毫米,花药长1.5毫米,瓣裂,外卷;雌蕊略长于雄蕊。蒴果短圆柱状,长6-8毫米,宿存花柱长约3毫米。种子2-3枚,长肾圆形,红棕色,有光泽。花期5-8月。 |  
                | 生境 | 生于林下草地、灌丛中或多石荒石坡。海拔1100-2100米。 |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四川省。 |  
                | 保护类别 | 易危种;中国特有。 |  
                | 保护价值 |  |  
                | 保护措施 |  |  
                | 备注 | 2004《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红色名录)将该植物定为易危种。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