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学名 |
金丝草 |
| 拉丁学名 |
Pogonatherum crinitum (Thunb.) Kunth |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 科拉丁名 |
Gramineae(Poaceae). |
| 属中文名 |
金丝草属 |
| 俗名别名 |
黄毛草、笔子草、猫尾草、笔尾草、金丝茅、竹蒿草 |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小草本,高10—30厘米。秆丛生,直立或基部稍倾斜,纤细,节明显,节上生白毛,少分枝。叶互生,排成2裂;叶片条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1-3毫米,先端尖,两面和叶缘均有微毛;叶鞘秃净,鞘口有毛。5-9月开花,穗形总状花序单生于杆顶,细弱而微弯曲,乳黄色,穗轴逐节断落;小穗成对;有柄小穗较小;无柄小穗长约2毫米,仅含1两性小花;第一颖边缘扁平无脊,顶端截形并有纤毛;第二颖具细长而弯曲的芒;第二外稃的裂齿间伸出一弯曲、长18-24毫米的芒;雄蕊1枚。颖果卵状长圆形,长约0.8毫米。花果期5—9月。 |
| 生境 |
生于河边、墙缝、山坡和旷野潮湿地带。 |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省。 |
| 经济价值 |
药用 |
| 科研价值 |
|
| 繁殖方式 |
|
| 备注 |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