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虮子草 |
拉丁学名 |
Leptochloa panicea (Retz.) Ohwi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Gramineae |
属中文名 |
千金子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草本。秆高30一60厘米,基部倾斜。叶鞘疏生柔毛,除基部者外均短于节间;叶舌膜质,多撕裂状,长约2毫米;叶片质薄,长6—18厘米,宽3一6毫米,无毛或疏生柔毛。圆锥花序长10一30厘米;小穗灰色或带紫色,长1一2毫米,含2—4朵小花;颖膜质、与第一朵小花近等长,具1脉,脊粗糙,第一颖较窄狭,先端尖,长约1毫米,第二颖较宽,先端钝,长约1.5毫米;外稃具3脉,长约1毫米,内稃脊上具纤毛。颖果圆球状,长约0.5毫米。花、果期7—9月。 |
生境 |
生于海拔300—700米的低山、河谷、平原、路边或园圃地中。 |
地理分布 |
产于合川、重庆、遂宁和金阳等地。分布于华东、华中及华南。南北两半球之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 |
经济价值 |
草质柔软,可作牧草。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