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学名 |
毛枝榆 |
| 拉丁学名 |
Ulmus androssowii Litw. var. subhirsuta Grudz. |
| 科中文名 |
榆科 |
| 科拉丁名 |
Ulmaceae |
| 属中文名 |
榆属 |
| 俗名别名 |
|
| 形态特征 |
高大乔木;树皮灰黑色,纵裂。叶片卵形,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具重锯齿或单锯齿,幼时腹面有疏毛,后渐无毛,仅留圆形毛迹,背面幼时密被柔毛,老时无毛或仅脉腋具簇生毛。翅果簇生于二年生枝上,圆形或近椭圆形,无毛,成熟时果翅黄绿色,果核红色或谈红色,位于翅果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缺裂内缘柱头面被毛,果翅较狭;果梗较宿存花被短,被毛。花果期2—3月。
|
| 生境 |
生于海拔1500—2000米的山坡林中。 |
| 地理分布 |
产四川西昌、木里、普格;云南及西藏(喜马拉雅山地区)也有分布。 |
| 经济价值 |
|
| 科研价值 |
|
| 繁殖方式 |
|
| 备注 |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