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学名 |
落芒草 |
| 拉丁学名 |
Oryzopsis munroi Stapf ex Hook. |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 科拉丁名 |
Gramineae |
| 属中文名 |
落芒草属 |
| 俗名别名 |
|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秆丛生,直立或基部倾斜,高30—80厘米,平滑无毛,具3—5节。叶鞘无毛,下部者多长于节间;叶舌膜质,披针形,长2—5亳米;叶片扁平,无毛或微粗糙,长6—30厘米,宽2—5毫米。圆锥花序疏松开展,长10—25厘米,每节着生2(稀1—3)枚分枝;小穗卵状披针形,灰绿色或先端及边缘带紫色;两颖近等长或第一颖稍长,草质,长5—7毫米,具3—7脉;外稃褐色被贴生柔毛,披针形,草质,长4—5毫米,具5脉;芒自稃体顶端伸出,长3—7毫米;雄蕊3,花药黄色;鳞被3。花、果期6—8月。 |
| 生境 |
生于海拔2300—3800米的山坡灌丛和山地阳坡及农田路旁。 |
| 地理分布 |
产于康定、乾宁、甘孜、德格、阿坝、若尔盖、理县等地。分布于云南、西藏、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印度北部、阿富汗东部也有分布。
|
| 经济价值 |
|
| 科研价值 |
|
| 繁殖方式 |
|
| 备注 |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