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学名 |
光药芨芨草 |
| 拉丁学名 |
Achnatherum psilantherum Keng |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 科拉丁名 |
Gramineae |
| 属中文名 |
芨芨草属 |
| 俗名别名 |
|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秆直立,丛生,高40一60厘米,具2—3节。叶鞘平滑,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约0.5毫米,顶端平截,具裂齿;叶片内卷呈细线状。圆锥花序稍紧缩,窄狭呈线形,长5—15厘米,宽约1厘米,分枝细弱,2一7枚簇
生;小穗紫色,长6—7毫米,颖近等长或第一颖稍短,膜质,披针形,具3脉;外稃长约4毫米,顶端具2微齿,背部密生短柔毛,具3脉;芒自齿间伸出,长1.5—2厘米,一回膝曲,芒柱稍扭转;内稃具2脉,脉间被微毛,无脊;鳞被3枚;花药顶端无毛。花、果期秋季。 |
| 生境 |
生于海拔2600米的干旱河谷。 |
| 地理分布 |
产于小金。分布于甘肃、青海等省。 |
| 经济价值 |
|
| 科研价值 |
|
| 繁殖方式 |
|
| 备注 |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