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学名 |
旱黍草 |
| 拉丁学名 |
Panicum trypheron Schult. |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 科拉丁名 |
Gramineae |
| 属中文名 |
黍 |
| 俗名别名 |
|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丛生草本。秆直立,高120—90厘米。叶鞘生疣毛,叶舌短,具纤毛;叶片线形,长8—25厘米,两面密生疣毛。圆锥花序开展,长10一30厘米,分枝顶端具1—2枚小穗;小穗卵状披针形,先端喙尖,第一颖卵形,具3—5脉;第二颖卵状披针形,具7—9脉;谷粒长2—2.5毫米。花、果期8一11月。 |
| 生境 |
生长海拔600一1200米的在河滩沙地。 |
| 地理分布 |
产于金阳、米易。分布于广东、广西。热带非
洲、印度、亚洲东南部也有分布。 |
| 经济价值 |
|
| 科研价值 |
|
| 繁殖方式 |
|
| 备注 |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