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野黍 |
拉丁学名 |
Eriochloa villosa (Thunb.) Kunth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Gentianaceae |
属中文名 |
野黍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或基部膝曲、蔓生,节上生根,多分枝,高30—110厘米。叶鞘无毛,仅鞘口被毛;叶舌膜质,长1—2毫米,顶端具纤毛;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一15厘米,宽6一12毫米,两面无毛或具短糙毛,叶缘波状。穗形总状花序4—7枚生于茎的上部,密被柔毛,常排列于主轴的一侧,再形成圆锥花序;小穗通常单生,成两行排列于穗轴之一侧;第一颖残留基部呈半环状;第二颖与第一外稃均为膜质,等长于小穗,3—5脉,均被柔毛。谷粒长约4毫米,表面具细纹。花、果期6—8月。 |
生境 |
生长在山坡、路旁、荒地、潮湿沟边,可达海拔2000米左右。 |
地理分布 |
四川除高山、高原地区外,广泛分布于各县。分布于东北、华东、华中、西南及秦岭浅山区。日本及印度支那也有分布。
|
经济价值 |
谷粒大,富含淀粉,可食用。茎叶为优质饲料。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