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孔颖臭根子草 |
拉丁学名 |
Bothriochloa intermedia var.punctata (Roxb.).Keng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Gramineae |
属中文名 |
孔颖草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此变种与原种的主要区别是:此变种植株高大,秆高100一140厘米,直径达3毫米,叶片扁平,长10一35厘米,宽3—6毫米,圆锥花序长约9厘米,宽约3厘米,无柄小穗与有柄小穗第一颖具一窝穴。 |
生境 |
生于海拔约500米处。 |
地理分布 |
产于成都、广元。分布于云南、福建、台湾。印度、热带非洲也有分布。
|
经济价值 |
秆叶为良好的牧草。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