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细柄草 |
拉丁学名 |
CapiIlipedium Parviflorum (R.Br.) Stapf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Gramineae |
属中文名 |
细柄草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秆丛生,直立或倾斜,高20—80厘米,节上生柔毛。叶鞘无毛或生疣毛;叶舌先端钝,具纤毛;叶窄线形或披针形,长6一12厘米,宽3—5毫米,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长5—9厘米,宽1—5厘米,分枝再分枝,纤细如毛发。小穗孪生,或在顶端3枚共生;无柄小穗长3—4毫米,基部生柔毛;第一颖具4脉,边缘折成脊,生纤毛;第二颖舟形,具3脉;笫一外稃膜质透明,第二外稃线形,先端延伸成一膝曲的芒,芒长12—16毫米;有柄小穗等长于无柄小穗或稍短小,雄性或中性,无芒。花、果期7—11月。 |
生境 |
生长在海拔2000—4300米的向阳草坡、灌丛、草甸中。 |
地理分布 |
产于成都、雅安、雷波、西昌、米易、越西、木里、盐源、康定、道孚、乡城、金川、马尔康等地。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西南。北半球的热带、亚热带也有分布。 |
经济价值 |
秆叶为优质牧草。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