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鹅毛竹 |
拉丁学名 |
Shibataea chinensis Nakai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Gramineae |
属中文名 |
倭竹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秆高0.6—1米,直径2—3毫米;节间长7一15厘米,光滑无毛,幼时节下有一圈白粉;箨环灰褐色;秆环脊状肿胀;秆从第3—4节开始出枝,每节分3—5枝。箨鞘短于节间,淡绿色,纸质,早落,无毛,无斑点,纵脉纹明显隆起,具稀疏小横脉,边缘生短纤毛,箨耳及鞘口两肩繸毛缺失;箨舌发达,略呈三角形;箨片小,常席卷呈锥状。小枝具1叶,偶具2叶;叶片卵状披针形,纸质,长5—10厘米,宽1.2—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上下两面均无毛。花果未见。笋期5—6月。 |
生境 |
生于山坡地或林缘,亦可生于林下. |
地理分布 |
成都望江楼公园有引栽。分布江苏、安徽、福建等省。 |
经济价值 |
可栽培于庭院供观赏。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