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刺黑竹 |
拉丁学名 |
Chimonobambusa neopurpurea Yi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Gramineae |
属中文名 |
寒竹属 |
俗名别名 |
刺竹子、刺竹、刺刺竹、牛尾竹、牛尾笋 |
形态特征 |
秆直立,高4—8米,直径1一5厘米;基部节间长7—10厘米,中部节间一般长18厘米,绿色,光滑,无毛,圆筒形或基部数节间略呈四方形,秆壁厚3—5毫米;箨环初时密被黄棕色刺毛;秆环微隆起。秆芽3枚,卵形或锥形,贴生。分枝较高,通常从秆德第11节开始分枝。笋暗褐色或紫褐色,具灰色斑点,背面具棕色或黄棕色刺毛,笋箨中部以上边缘具黄棕色纤毛;箨鞘长于节间,薄纸质至纸质,宿存,三角形或长三角形,密被黄棕色刺毛;箨耳缺失,鞘口无繸毛;箨舌膜质,圆弧形,口部微有纤毛;箨片微小,长1—3毫米。每小枝具叶2—4片;叶鞘长3.5—4.5厘米;叶耳缺失;叶舌截平,长约0.5毫米;叶柄长1—3毫米;叶片纸质,狭披针形,长5—19厘米,宽5—20毫米,先端细长渐尖,基部楔形,下面无毛或有时基部具灰黄色柔毛。花枝无叶或少数花枝顶端具1叶稀2叶。小穗绿紫色,含5—10朵小花;颖或苞片3—5枚;外稃具5—7脉,先端锐尖;内稃稍长于外稃,脊上具白色微毛,先端浅2裂;鳞被3枚,膜质,透明;花药黄色;花柱极短,柱头2枚,羽毛状。成熟果实未见。笋期9月中旬至10月上旬。花期5月。 |
生境 |
生于海拔650—1200米之山地或深丘,林下或灌木丛中,农村房前屋后亦多有栽培。 |
地理分布 |
产丰都、梁平、开县、大足、永川、江安、峨眉山、屏山、雷波、洪雅、名山、邛崃、崇
州、都江堰、彭州、安县、北川等地,陕西南部和湖北西部也有分部。
|
经济价值 |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