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刺竹子 |
拉丁学名 |
Chimonobambusa pachystachys Hsueh et Yi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Gramineae |
属中文名 |
寒竹属 |
俗名别名 |
方竹、扒竹子 |
形态特征 |
秆高3—6米,直径1一3厘米,梢端直立;节间一般长15一18厘米,最长达22厘米,基部数节问略呈四方形或圆筒形,秆壁厚6一11毫米;箨环初时被黄褐色小刺毛;秆环在分枝之节上隆起;秆芽3枚,锥形,贴秆着生。通常在秆第10节以上开始分枝。笋紫色;箨鞘纸质至厚纸质,长三角形,背部黄褐色而有灰白色小斑块,上部具黄褐色稀疏小刺毛或有时无毛,边缘具灰黄色纤毛;箨耳缺失;箨舌截平形,高约1毫米;箨片锥形,长3—4毫米,不易从箨鞘顶端脱落。每小枝具叶(1)2—3(4)片;叶鞘长3—5厘米,边缘上部具短纤毛;叶耳缺失,鞘口两侧各具数枚灰色繸毛;叶舌截平形稀圆弧形,高约1毫米;叶片狭长披针形或披针形,薄纸质或纸质,长6一18厘米,宽1.1—2.1厘
米,先端细长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下面稍有短柔毛或无毛。花枝无叶或稀具叶。笋期9月。花期5—6月;果实成熟期6月。 |
生境 |
生于海拔1000一1500米,少数可分布到海拔2000米的山地。在常绿阔叶林下或杉木林下形成优势灌木层片。 |
地理分布 |
产古蔺、叙永、筠连等地,云南东北部亦有分布。 |
经济价值 |
笋供食用黑。秆供造纸、面楼、围篱、藤蔓农作物支柱、竹器骨架、工具手柄及晾衣竿之用,其幼秆则主要用于加工竹麻。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