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绵竹 |
拉丁学名 |
Lingnania intermedia(Hsueh et Yi)Yi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Gramineae |
属中文名 |
单竹属 |
俗名别名 |
风尾竹、黄竹、斑竹 |
形态特征 |
秆高12—15米,直径5—8厘米,梢部直立;节间一般长约45厘米,圆筒形,无沟槽或有时在分枝一侧下部具小纵沟槽,幼时无白粉,但有灰白色小硬毛而略呈灰绿色,具稀少的灰黄色贴生小刺毛;箨环隆起,初时有黄褐色向下之小刺毛;秆环平;秆之第2—3节开始分技,枝条在秆每节上多数,有粗壮主枝和较细的侧枝之分;笋紫绿色或墨绿色,笋箨有淡黄白色的宽边,被淡黄色至棕色贴生或在基部有时为稍开展的刺毛;箨鞘早落,三角形至长三角形,软骨质,淡黄色或淡黄褐色,先端弧形渐狭;箨耳缺失或微小,箨舌近截平形或下凹,中部稍突出呈“山”字形,灰黄色,口部具流苏状繸毛;箨片外翻,卵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作圆弧形收缩,两面有灰色或灰黄色小刺毛;小枝具叶4—6枚;叶鞘淡绿色或有时带紫色,有时上部微有白粉,纵脉纹及上部纵脊明
显,边缘无纤毛;叶耳初时为椭圆形,紫色或淡绿色,边缘具3—7枚淡黄色直立繸毛,后脱落;叶舌淡紫色,截平形或稍作弧形,无毛,外叶舌显著,淡绿色;叶片线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圆楔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假花序。假小穗无柄,枯草色,微扁笋期7月,花期6月。 |
生境 |
海拔1000--1700米,在村旁、河岸、池塘边、坟地、路旁普遍栽培,尤其以宁南的金沙江沿岸农村种植最为广泛。 |
地理分布 |
产会理、普格、宁南等地,云南中部和南部有广泛栽培。 |
经济价值 |
食用、农具材料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