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毛药花 |
拉丁学名 |
Bostrychanthera deflexa Benth. |
科中文名 |
唇形科 |
科拉丁名 |
Labiatae |
属中文名 |
毛药花属 |
俗名别名 |
垂花铃子香、柳叶四轮草、斑麻、红背沙草、红背香草 |
形态特征 |
草本,高0.5—1.5米。茎坚硬,四棱形,具深槽,密被倒向短硬毛。叶几无柄,披针形,长8—22厘米,宽(0.8)1.5—5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上面被疏短硬毛,下面网脉上被小疏柔毛,边缘为粗锯齿或浅齿状。聚伞花序具(5)7—11花,总梗长6—12毫米;苞片及小苞片极小,线形;花梗长4—6毫米,花萼长约4.5毫米,外面基部被疏短柔毛,内面无毛,萼齿5。花冠淡紫红色,长约3.3厘米,外面被极疏的长硬毛,内面无毛或于喉部颚上疏生短毛,冠檐近二唇形,上唇短,先端圆形,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侧裂片较小。雄蕊4,内藏。花柱丝状,略超出上唇,先端2浅裂。花盘环状。子房无毛。成熟小坚果1枚,核果状,黑色,近球形,外果皮肉质而厚。花期7—9月;果期9一11月。 |
生境 |
生于密林下湿润处,海拔达1120米。 |
地理分布 |
产于峨眉。福建、台湾、安徽、湖南、广东、
广西、贵州及湖北也有分布。 |
经济价值 |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