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斜叶榕 |
拉丁学名 |
Ficus tinctoria Forst.f.subsp. |
科中文名 |
桑科 |
科拉丁名 |
Moraceae |
属中文名 |
榕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乔木,高5—12米,有时附生。叶革质,变异很大,斜菱状椭圆形,或矩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两侧不对称,在同一树上的叶,有全缘,也有具角棱或角齿的,大小幅度差异较大,两面均无毛,叶背面粗糙,网脉明显;叶柄长5—8(12)毫米。榕果单生或成对腋生,球形或梨状球形,直径5—10毫米,表面略粗糙,疏生小瘤体。雄花生于榕果近口部,花被片4—6枚,线形,雄蕊1枚;瘿花与雄花花被相同,子房斜卵形;雌花生雌株榕果内,花被片4,线形,质薄,透明,子房白色。瘦果短长圆形,表面有棱或龙骨。花、果期6—10月。 |
生境 |
生于海拔800—2300米的山地林中。 |
地理分布 |
产于屏山、雷波、金阳、布拖、木里、会东。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台湾。越南、缅甸、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也有。 |
经济价值 |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