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大丁草 |
拉丁学名 |
Leibnitzia anandria (L.) Nakai |
科中文名 |
菊科 |
科拉丁名 |
Compositae. |
属中文名 |
磊丁草属 |
俗名别名 |
小火草、臁草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下生多数细长须根,具辛辣味,有春秋二型:春型植株较矮小,基生叶丛生,莲座状,有长柄;叶片椭圆状宽卵形,长2~5.5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心形,边缘浅齿状或基部羽裂。春夏间抽花葶,高8~19厘米,初有白色蛛丝毛密生,后渐脱落。有条形苞叶。头状花序单生,直径约2厘米;边花舌状,淡紫红色,中央花管状,黄色。秋型植株较高大,基生叶倒披针状长椭圆形成椭圆状广卵形,长5~16厘米,宽3~5.5厘米,基部逐渐变窄成柄,边缘提琴状羽裂,顶端裂片卵形,边缘具不规则圆齿,上面绿色,下面密生白色蛛丝毛。秋季开花,花葶高30~60厘米,仅有管状花。瘦果纺锤形,两端收缩。 |
生境 |
生于山坡、沟谷、路旁及林下草丛中。 |
地理分布 |
我国南北各不处区均有分布。 |
经济价值 |
药用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