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南天竹 |
拉丁学名 |
Nandina domestica Thunb. |
科中文名 |
小檗科 |
科拉丁名 |
Berberidaceae |
属中文名 |
南天竹属 |
俗名别名 |
蓝田竹 |
形态特征 |
常绿小灌木,高约2米;茎常丛生而少分枝,幼枝常为红色。2-3回羽状复叶;小叶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10厘米,宽0.5—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深绿色,冬季常变红色,两面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长20-35厘米;花白色;萼片多轮,每轮3片,外轮较小,卵状三角形,内轮较大,卵圆形;雄蕊6,离生;子房1室,有2胚珠。浆果球形,熟时鲜红色,稀橙红色。种子扁圆形。花期3—6月,果期5—11月。 |
生境 |
生于山地疏林下和灌木丛中。各地庭园也有栽培。
|
地理分布 |
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陕西和广西;日本也有。 |
经济价值 |
优良的庭院观赏植物;根、叶、果实均能入药。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拍摄部位:花序
摄影者:李世丽
拍摄地点:龙泉 |
 |
拍摄部位:果(未成熟)
摄影者:李世丽
拍摄地点:龙泉 |
 |
拍摄部位:果
摄影者:李世丽 |
 |
栽培植株形态
摄影者:李世丽 |
 |
花期植株形态
摄影者:李世丽
拍摄地点:龙泉 |
 |
拍摄部位:果
图片由成都植物园拍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