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毛白杨 |
拉丁学名 |
Populus tomentosa Carr. |
科中文名 |
杨柳科 |
科拉丁名 |
Salicaceae |
属中文名 |
杨属 |
俗名别名 |
大叶杨、响杨(河南) |
形态特征 |
乔木,高达30米,胸径1米;树干通直,树皮灰绿至灰白色,皮孔鞭形,老树基部黑灰色,纵裂。幼枝被毛,后脱落。叶芽卵形,花芽卵圆或近球形,长枝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10-1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或平截,具深牙齿或波状牙齿,下面密被绒毛,后渐脱落;叶柄上部扁,长3-7厘米,顶端常有2-4腺体;短枝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渐尖,下面无毛,具深波状牙齿;叶柄扁,稍短于叶片。雄花序长10-14厘米;雄花苞片密被长毛,雄蕊6-12。果序长达14厘米,果圆锥形或长卵形,2裂。花期3-4月;果期4-5月。 |
生境 |
以黄河中下游为适生地区。多生于低山平原土层深厚地方。 |
地理分布 |
北起辽宁南部、内蒙古,南至长江流域,东至山东、安徽,西北至甘肃南部、宁夏南部等地均有栽培。 |
经济价值 |
为黄河、淮河流域冲积平原及城乡绿化重要造林树种。木材供建筑、家具、包装箱、火柴杆、造纸等用。树皮可提制栲胶。雄花序可喂猪及药用,俗称“闹羊花”。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