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锥栗 |
拉丁学名 |
Castanea henryi (Skan) Rehd. et Wils. |
科中文名 |
壳斗科 |
科拉丁名 |
Fagaceae |
属中文名 |
栗属 |
俗名别名 |
榛子(四川峨眉山)、甜槠(浙江安吉、孝丰) |
形态特征 |
乔木,高达30米,胸径1米。芽卵形,长约4毫米。幼枝无毛。叶宽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2-18(23)厘米,宽3-7厘米,先端长渐尖或尾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常一侧偏斜,有芒状锯齿,叶下面无毛,侧脉13-16对;叶柄长1-1.5厘米。雌花序常单生于小枝上部。壳斗近球形,连刺径2.5-3.5厘米;果单生,卵形,径1.5-2厘米。花期5-7月;果期9-10月。 |
生境 |
在东部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在西部可达海拔2000米,多与刺栲、丝栗栲、苦槠、枫香、马尾松、木荷及其他阔叶树混生。 |
地理分布 |
产于四川、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各地。 |
经济价值 |
果供食用及制栗粉、罐头食品,营养丰富。壳斗及树皮含鞣质,可提制栲胶。根皮及花入药。木材为枕木、建筑、造船、家具良材。长江流域各地,华东、华中海拔1000米以下,四川海拔2000米以下可用作造林树种。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种子或嫁接繁殖。 |
备注 |
|
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