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栲树 |
拉丁学名 |
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 |
科中文名 |
壳斗科 |
科拉丁名 |
Fagaceae |
属中文名 |
栲属 |
俗名别名 |
丝栗树、毛叶树、水绿树、毛叶绿(四川)、丝栗栲(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锥 |
形态特征 |
乔木,高达30米,胸径60厘米,树皮浅纵裂。叶下面、幼枝及幼叶柄被粉状鳞秕,早落,枝叶无毛。叶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稀卵形,长7-15厘米,先端长尖或甜美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全缘或在中部以上具锐齿,叶柄中脉凹下,侧脉较细,支脉常不显,叶下面密被棕红或棕黄色粉末状鳞秕;叶柄长0.5-2厘米。雌花序长达25厘米。果序长达18厘米;壳斗具1果,球形,连刺径1.5-3厘米,瓣裂,壳斗壁厚约1毫米,刺长0.8-1.5厘米,基部合生或分离,刺粗短,疏生,壳斗壁及刺被灰色短毛,或被淡褐锈色鳞秕及稀疏短毛;果圆锥形,高1-1.5厘米,径0.8-1.2厘米,无毛,果脐小。花期4-5月;果期翌年8-10月。 |
生境 |
生于海拔200-2100米山地杂木林中,有时成小片纯林或与甜槠、木荷、乌楣栲、杜英、虎皮楠、石栎、枫香、马尾松混交。 |
地理分布 |
产长江以南各地,西南至云南东南部,西至四川西部。 |
经济价值 |
种仁有甜味,可食或制粉丝、豆腐、酿酒。树皮及壳斗可提取栲胶。木材供家具、建筑、枕木等用。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