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榔榆 |
拉丁学名 |
Ulmus parvifolia Jacq. |
科中文名 |
榆科 |
科拉丁名 |
Ulmaceae |
属中文名 |
榆属 |
俗名别名 |
小叶榆(河北)、脱皮榆、豹皮榆(山东)、秋榆、掉皮榆(河南)、蚊子树(湖南) |
形态特征 |
落叶乔木,高达25米;树皮不规则薄片剥落。幼枝密被柔毛,后渐脱落。芽被毛,叶厚纸质,椭圆形、长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8)厘米,宽1-2(3)厘米,先端渐尖或稍钝,基部圆或楔形,稍偏斜,上面沿中脉疏被毛,下面脉腋有簇生毛,具整齐单锯齿,侧脉8-15对;叶柄长2-5毫米,密被柔毛。秋季开花,花2-6朵簇生,或为短聚伞花序;花被4深裂,雄蕊4;花柄极短,长约1毫米,被毛。翅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1.4厘米,凹缺被毛;果核位于翅果中部,翅较果核窄。花期8-9月;果期10-12月。 |
生境 |
生于平原、丘陵及山区。 |
地理分布 |
产于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台湾、福建、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
经济价值 |
木材供建筑、车辆及家具等用。树皮纤维可作造纸及人造棉原料。嫩叶及根药用。树皮可作线香原料。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