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桂竹 |
拉丁学名 |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Poaceae |
属中文名 |
刚竹属 |
俗名别名 |
斑竹(四川)、麦黄竹(浙江临安)、刚竹(禾本科图说) |
形态特征 |
秆高达20米,径14-16厘米,秆中部节间长25-40厘米,箨环无毛;新秆、老秆均深绿色(小秆绿色),无白粉,无毛,秆环微隆起。秆箨黄褐色,密被搂黑色斑眯,疏生硬毛,两侧或一侧有箨耳;箨耳长圆形或镰状,黄绿色,有弯曲繸毛,下部秆箨常无毛,无箨耳;箨舌微隆起,绿色,先端有纤毛;箨叶带状,橘红色有绿色边带,平直或微皱,下垂;小秆秆箨绿色,斑点分散,无箨耳或很小,无毛,箨叶绿色或边缘带橘黄色。每小枝初5-6叶,后2-3叶;有叶耳和长繸毛,后渐脱落;叶带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1.3-2.3厘米,下面有白粉,粉绿色,近基部有毛。笋期5月下旬。 |
生境 |
为我国竹类分布最广的一种,适生范围大,多生于山坡下部和平地土层深厚肥沃地方,在黏重土壤上生长较差。 |
地理分布 |
产于黄河流域以南各地,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日本、美国、俄罗斯及欧洲引种栽培。 |
经济价值 |
为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各地重要经济竹种。竹秆粗大通直,材质坚韧,篾性好,用途广,供建筑、家具、柄材等;江苏溧水用桂竹编织凉席,质地柔韧平滑,称“桂竹席”。早年引入日本 ,桂竹林面积约占竹林总面积42%。世界各地广泛栽培,被誉为材质最佳竹种。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