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紫竹 |
拉丁学名 |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Poaceae |
属中文名 |
刚竹属 |
俗名别名 |
乌竹(汝南圃史)、黑竹(台湾植物志) |
形态特征 |
秆高3-6(-10)米,径2-4厘米,秆中部节间长25-30厘米;新秆淡绿色,密被细柔毛,有白粉,箨环有毛;1年后秆紫黑色,无毛,秆环与箨环均隆起。秆箨短于节间,淡红褐或绿褐色,密被淡褐色毛,有黄褐色缘毛,无斑点;箨耳长椭圆形,或裂成2瓣,紫黑色,有紫黑色、弯曲长繸毛;箨舌紫色,与箨鞘顶部等宽,先端微波状,有缺刻,两侧有纤毛,中间无毛;箨叶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绿色,有多数紫色脉纹,舟状隆起,初皱折,直立,后微波状,外展。繁小枝2-3叶;叶耳不明显,鞘口初被粗繸毛,后常脱落,叶舌背面基部有时被粗毛;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1.5厘米,质较薄,下面基部有细毛。笋期4月下旬。 |
生境 |
多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山地及平原。 |
地理分布 |
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广为栽培,西至四川、云南、贵州,南至广东、广西。
日本、朝鲜半岛、印度及欧洲、美洲有引种栽培。 |
经济价值 |
多栽培供观赏,竹材较坚韧,供小型竹制家具、手杖、伞柄、乐器及美术工艺品等用。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