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棉花竹 |
拉丁学名 |
Sinarundinaria fungosa (Yi) C. S. Chao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Poaceae |
属中文名 |
箭竹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秆高4-6米,径1.5-2.5厘米,中部节间长20-36厘米;新秆被白粉,无毛,秆髓初海绵绵状,后中空;秆环微隆起或隆起,箨环初被黄褐色小刺毛;每节分枝多数,枝斜展。笋紫或紫红色,密被棕黑色刺毛。秆箨宿存,长三角形,先端渐窄,被棕黑色刺毛及褐紫色斑点,纵脉较明显;无箨耳,具数条直立黄棕色繸毛,毛长1-4毫米;箨舌平截,无毛;箨叶带状披针形,反曲。每小枝3-4叶;叶耳小,紫色,边缘具灰或灰褐色繸毛;叶披针形,长10-16厘米,宽1-1.7厘米,下面灰绿色,基部具灰白色柔毛,侧脉4对,小横脉清晰。总状花序长4.5-8厘米,顶生,主轴被灰或灰黄色硬毛;小穗柄粗,长1-2毫米,顶生小穗柄长5毫米,被灰或灰黄色硬毛;小穗长2.5-4.5厘米,小花3-7;第一颖长1.1-1.5厘米,5脉,第二颖长1.4-1.8厘米,5-7脉。外稃卵状披针形,长(1.2)1.7-2厘米,7脉,密被灰白色硬毛;内稃长0.9-1.4厘米,先端2齿裂,脊被灰白色硬毛;鳞被3,膜质透明,脉纹明显,边缘具纤毛。笋期7-8月。花期4-9月。 |
生境 |
多生于海拔1800-2700米山区。当地栽培较普遍。 |
地理分布 |
产于四川西南部、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部。 |
经济价值 |
笋可食用;秆材劈篾富有韧性,宜编织家具、农具。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