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斑苦竹 |
拉丁学名 |
Arundinaria oleosa (Wen) C. S. Chao et G. Y. Yang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Poaceae |
属中文名 |
青篱竹属 |
俗名别名 |
油苦竹(竹子研究汇刊) |
形态特征 |
秆高6-8米,径2-4厘米,中部节间长40-70厘米,分枝一侧基部具沟槽,每节分枝3-5;新秆绿色,幼时被柔毛,后无毛,具脱落性白粉,箨环被棕色毛;老秆黄绿色,秆环、箨环均隆起,箨环具箨鞘基部残留物。秆箨革质,迟落,棕色带绿,具油光,无毛或疏生刺毛,底部密被棕色刺毛,具斑点和斑块,箨上部较密集;箨耳小,疏生繸毛,有时无箨耳和繸毛;箨舌红棕色,高约3毫米,先端几无毛;箨叶窄长,绿色带紫,反曲下垂。每小枝3-5叶;无叶耳和繸毛,叶披针形,长13-18厘米,宽1.3-2.9厘米,下面近基部和沿中脉具脱落性短毛,侧脉5-7对。圆锥花序侧生于花枝节上;小穗具8-15小花,稀多达35花。外稃长0.8-1厘米,无毛,被少量白粉,7-11脉;内稃与外稃近等长,脊有纤毛。笋期5月上旬至6月初。 |
生境 |
生于山区林下或山坡。 |
地理分布 |
产于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福建等地。 |
经济价值 |
笋味苦,四川等地处理后食用;竹秆可整秆使用,也可劈篾供编织。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