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阔叶箬竹 |
拉丁学名 |
Indocalamus latifolius (Keng) McClure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Poaceae |
属中文名 |
箬竹属 |
俗名别名 |
寮竹(种子植物名称)、箬竹(经济植物学) |
形态特征 |
秆高3米,径1厘米,中部节间长20-30厘米,中空;新秆绿色,无私志,秆环微隆起。秆箨短于节间,密被棕色倒生刺毛,边缘具棕色纤毛;无箨耳和繸毛;箨舌微弧形或近平截,先端具极短纤毛;箨叶三角状披针形,长1.5-2厘米,宽1-2毫米,直立。每小枝1-3叶;叶鞘无毛,边缘有纤毛,叶耳不明显,繸毛不发育或疏生易落繸毛;叶椭圆状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长12-40厘米,宽4-7厘米,下面无毛,侧脉7-15对;叶柄长约1厘米。圆锥花序顶生,长10-18厘米,花序轴、分枝及小穗密被灰黄色柔毛;小穗紫红色,每小穗具5-9小花;颖片疏被柔毛,外颖长0.5-1厘米,5-7脉,内颖长0.8-1.3厘米,7-9脉。外稃长1.3-1.5厘米,先端长渐尖,疏被柔毛;内稃窄,长0.5-1厘米,背部脊间有柔毛。 |
生境 |
多生于山坡、山谷疏林下。 |
地理分布 |
产于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河南南部、安徽、江苏、浙江、山东。 |
经济价值 |
秆宜作竹筷(天竺筷)、毛笔杆,叶大,可制斗笠或包粽子。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