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峨眉箬竹 |
拉丁学名 |
Indocalamus emeiensis C. D. Chu et C. S. Chao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Poaceae |
属中文名 |
箬竹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秆高1.5米,径约8毫米,中部节间长达30厘米,中空;新秆绿色,贴生白色刺毛,节间上部具红棕色倒生刺毛,后渐脱落。秆箨长不及节间1/2,褐色,间有稻草色斑点,密被棕色倒生刺毛,边缘有褐色纤毛;箨耳新月形,长6-7毫米,繸毛放射状,长1-2厘米;箨舌宽为箨叶基部2倍,高约1毫米,先端具粗纤毛;箨叶三角状披针形,长2-2.5厘米,不抱茎。每小枝4-10叶;叶鞘初被白色柔毛和红棕色刺毛,叶耳新月形,繸毛放射状,长2-3厘米,叶舌短,先端具流苏状粗纤毛,毛长达3厘米;叶宽带状披针形,长18-40厘米,宽3.5-6.5厘米,两边有锯齿,无毛,下面粉绿色,侧脉约10对;叶柄长约5毫米。 |
生境 |
生于阔叶林下和林缘。 |
地理分布 |
产于四川峨眉山洪椿坪海拔1200米。 |
经济价值 |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