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高原毛茛 |
拉丁学名 |
Ranunculus tanguticus (Maxim.) Ovcz. |
科中文名 |
毛茛科 |
科拉丁名 |
Ranunculaceae |
属中文名 |
毛莨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须根基部稍增厚呈纺锤形。茎直立或斜升,高10—30厘米,多分枝,被柔毛。基生叶多数,具长叶柄,叶柄被柔毛;叶片圆形或倒卵形,长及宽1-4(-6)厘米,3出复叶,小叶片2-3回3全裂或深、中裂,末回裂片披针形至线形,宽1-3毫米,顶端稍尖,两面或下面贴生白柔毛;小叶柄短或近无。上部叶渐小,3-5全裂,裂片线形,宽约1毫米,有短柄至无柄,基部具生柔毛的膜质宽鞘。花较多,单生于茎顶和小枝顶端,直径8-12(-18)毫米;花梗被白色柔毛,在果期伸长;萼片椭圆形,长3-4(-6)毫米,生柔毛;花瓣5,倒卵圆形,长5-8毫米,基部有窄长爪;花托圆柱形,较平滑,常生细毛。聚合果长圆形,长6-8毫米,约为宽的2倍;瘦果小而多,卵球形。花果期6-8月。 |
生境 |
生于海拔3000—4500米的山坡或沟边沼泽湿地。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西藏,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陕西、甘肃、青海、山西及河北等省。 |
经济价值 |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