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学名 |
石吊兰 |
| 拉丁学名 |
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
| 科中文名 |
苦苣苔科 |
| 科拉丁名 |
Gesneriaceae. |
| 属中文名 |
吊石苣苔属 |
| 俗名别名 |
石豇豆、岩泽兰、赶山艽、石三七(江西) |
| 形态特征 |
常绿半灌木。茎匍匐,灰褐色,分枝稀疏,长达20~30厘米。叶对生或三至数片轮生,有短柄;叶片厚革质,披针形或窄倒披针形,长3~6厘米,宽8~15毫米,先端稍钝,近顶端疏生粗锯齿,下部全缘或微波状。花单生叶腋,花梗长约1厘米,苞片革质,早落;花萼基部连合,上部5裂,裂片条状披针形;花冠管状,长3~4厘米,近二唇形,先端5裂;雄蕊4个,2个发育;雌蕊单一,由2心皮合生,子房上位。蒴果1~2个,条形,两端有毛。 |
| 生境 |
常附生在岩石壁或树干上。 |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陕西、江西、湖北及西南各省区。 |
| 经济价值 |
药用 |
| 科研价值 |
|
| 繁殖方式 |
|
| 备注 |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