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红波罗花 |
拉丁学名 |
Incarvillea delavayi Bur. et Franch. |
科中文名 |
紫葳科 |
科拉丁名 |
Bignoniaceae |
属中文名 |
角蒿属 |
俗名别名 |
鸡肉参、土地黄、波罗花、红花角蒿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无茎,高达30厘米,全株无毛。叶基生,1回羽状分裂,长8-25厘米,叶轴长约20厘米;侧生小叶4-11对,小叶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7厘米,宽1-3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钝至近圆形,两侧不相等,边缘具粗锯齿或钝齿;顶生小叶长1.5-3.5厘米,宽1-2.5厘米,小叶柄极短至无柄。总状花序有2-6花,着生于花葶顶端,花葶长达30厘米,从植株根部抽出;花梗长5-15毫米;花萼钟状,长13-20毫米,萼齿长宽约5-7毫米,顶端呈尾状尖,萼齿基部宽大于长。花冠钟状,红色,长约6.5厘米,直径3.5厘米,花冠筒长约5厘米,裂片5,半圆形,开展。雄蕊4,2强,花丝长约2.5厘米;花药卵圆形,丁字形着生。花柱长约3厘米,柱头扁平,扇形。蒴果木质,四棱形,灰褐色,长5-7.5厘米。种子阔卵形,上面无毛,下面被毛,翅宽1毫米。花期7月。 |
生境 |
生于高山草坡,海拔2400-3500(-3900)米。 |
地理分布 |
产四川(盐源、道孚)、云南西北部。 |
经济价值 |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