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古宗金花小檗 |
拉丁学名 |
Berberis wilsonae Hemsl. var. guhtzunica (Ahrendt) Ahrendt |
科中文名 |
小檗科 |
科拉丁名 |
Berberidaceae |
属中文名 |
小檗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半常绿灌木,高0.5-1.5米。老枝棕灰色,幼枝淡紫褐色,无毛,稍具棱槽;茎刺三分叉,长达2厘米,腹面具浅槽。叶革质,倒卵状匙形、倒卵形或狭倒卵形,长10-15毫米,宽3-6毫米,先端圆形或钝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背面苍灰色,叶缘稍加厚,全缘,近无柄。总状花序具3-7花,有时基部有1-2花簇生;花梗长4-7毫米,无毛;花黄色;萼片2轮;花瓣倒卵形,长约4毫米,先端缺裂。浆果近球形,长约6毫米,粉红色,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外果皮质地柔软,微被白粉。花期6-8月,果期9-10月。 |
生境 |
生于山地灌丛中、路边、云南松林下、石灰岩缝、干旱山坡或山坡草地。海拔1650-3200米。 |
地理分布 |
产于云南、四川、贵州、西藏、陕西。 |
经济价值 |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