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学名 |
鹿藿 |
| 拉丁学名 |
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
| 科中文名 |
豆科(蝶形花科) |
| 科拉丁名 |
Leguminosae(Papilionaceae ) |
| 属中文名 |
鹿藿属 |
| 俗名别名 |
老鼠眼、饿马营、痰切豆 |
| 形态特征 |
草质缠绕藤本,全株各部多少被灰色至淡黄色柔毛。叶为羽状或有时近指状3小叶,顶生小叶卵状菱形或菱形,长2.5-6厘米,宽2-5.5厘米,侧生小叶偏斜而较小,先端钝,基部圆形,两面密生白色长柔毛,下面有红褐色腺点;叶柄及小叶柄亦密生白色长柔毛,基出脉3条。总状花序腋生,1个或2-3个花序同生一叶腋间;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外面有毛及腺点;花冠典色,长约8毫米;雄蕊(9+1)二组;子房有毛和密集的腺点。荚果长椭圆形,红褐色,长约1.5厘米,宽约8毫米,顶端有小喙,稍有毛,种子间略收缩;种子1-2粒,椭圆形或肾形,光亮。花期5-8月,果期9-12月。 |
| 生境 |
生于土坡上、杂草中。 |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台湾、福建、江西、安徽、江苏。
朝鲜、日本也有。 |
| 经济价值 |
其豆可食,可供药用 |
| 科研价值 |
|
| 繁殖方式 |
|
| 备注 |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