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学名 |
滇紫草 |
| 拉丁学名 |
Onosma paniculatum Bur. et Franch. |
| 科中文名 |
紫草科 |
| 科拉丁名 |
Boraginaceae |
| 属中文名 |
驴臭草属 |
| 俗名别名 |
|
| 形态特征 |
草本。直根粗约1厘米,含紫色物质。茎单个,高40-100厘米,粗5-10毫米,有伸展的白色长硬毛和反曲的短硬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丛生,条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3厘米,上面有贴生的长硬毛和短硬毛,下面密生短硬毛,沿中脉疏生长硬毛;茎生叶渐变小,无柄。圆锥花序长达30厘米;苞片三角形;花萼裂片5,披针状条形,长9-15毫米,有糙毛;花冠暗红色,筒状,长12-15毫米,5浅裂;雄蕊5,内藏,花药合生成筒,花丝和花柱有毛。小坚果长2毫米,有疣状突起。 |
| 生境 |
生山地干燥山坡。 |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四川西部、西藏、云南、贵州西部。
不丹也有。 |
| 经济价值 |
根皮药用 |
| 科研价值 |
|
| 繁殖方式 |
|
| 备注 |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