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学名 |
拟合睫藓 |
| 拉丁学名 |
Pseudosymblepharis papillosula |
| 科中文名 |
丛藓科 |
| 科拉丁名 |
Pottiaceae |
| 属中文名 |
拟合睫藓属 |
| 俗名别名 |
|
| 形态特征 |
大片密集丛生,暗绿色,高3-6厘米。茎直立,稀分枝,基部密被换棕色假根。叶密生,干时卷曲,叶基卵形,呈鞘状,上部急狭窄,成细长披针形;叶边全缘;中肋粗壮,突出叶尖呈芒状;基部细胞分化成方形或长方形,薄壁薄,透明,无疣,分化细胞沿叶缘向上延伸,成斜形分化边。雌雄异株。蒴柄长1-1.5厘米。孢蒴直立,圆柱形。蒴齿短,齿片直立,披针形,黄色,具有细疣。 |
| 生境 |
多生于砂岩花岗岩石壁上。 |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四川、湖北和贵州;越南和日本也有分布。 |
| 经济价值 |
|
| 科研价值 |
|
| 繁殖方式 |
|
| 备注 |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