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学名 |
扭口藓 |
| 拉丁学名 |
Barbula unguiculata |
| 科中文名 |
丛藓科 |
| 科拉丁名 |
Pottiaceae |
| 属中文名 |
扭口藓属 |
| 俗名别名 |
|
| 形态特征 |
植株纤细,柔软,疏松丛生,呈绿带暗褐色。茎直立,高0. 5-4cm,疣具分枝。叶干燥时卷缩,湿时倾立,呈卵状舌形,或舌状阔披针形,先端钝且较平展,叶边全缘,中下部背卷;中肋粗壮,长达叶尖或突出成小尖头;叶片上部细胞呈4-6边形,薄壁,具疣个小马蹄形疣;基部细胞呈长方形,壁稍厚,稀被疣。蒴柄呈红褐色,长1-1. 5cm;孢蒴直立,呈圆柱形;蒴齿细长,常3-4回向左旋扭,齿片线形,密被疣;蒴盖圆锥形,具直喙。
|
| 生境 |
生于岩石上、岩缝中、岩石薄土上、林地上、草地上、草甸土上以及林缘之沟边土壁上。
|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四川汶川县,卧龙,成都等;福建、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安徽、江苏、云南等。 |
| 经济价值 |
|
| 科研价值 |
|
| 繁殖方式 |
|
| 备注 |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