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白檀 |
拉丁学名 |
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Miq |
科中文名 |
山矾科 |
科拉丁名 |
Symplocaceae |
属中文名 |
山矾属 |
俗名别名 |
黄檀子木、乌子树 |
药材名 |
白檀 |
形态特征 |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一12)米;老枝灰褐色;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4—9.5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急尖或骤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楔形,叶缘有细锐的锯齿;圆锥花序生于新枝顶端,长8厘米;花萼5裂,裂片有睫毛;花冠白色、芳香,5深裂,裂片长椭圆形,筒部极短;雄蕊约25枚,花丝基部合生成五体;子房无毛,2室,花柱约与雄蕊等长,柱头不分裂;核果蓝色,卵形,稍偏斜,直径约8毫米,宿存裂片直立;花期6月,果期9月 |
生境 |
生于海拔760—2500米的山坡、路边、疏林或密林中。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长江以南各省、区及台湾省;另在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
功能 |
消炎软坚,调气。 |
主治 |
乳腺炎,淋巴腺炎,疝气,肠痈,胃癌,疮疖。
|
药用部位 |
全株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