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臭椿 |
拉丁学名 |
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 |
科中文名 |
苦木科 |
科拉丁名 |
Simaroubaceae. |
属中文名 |
樗树属 |
俗名别名 |
|
药材名 |
臭椿 |
形态特征 |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根皮灰黄色,皮孔明显,纵向排列;外皮断面颗粒性,内皮纤维性。树皮平滑有纵裂纹;新枝赤褐色,初有细毛,后稍脱落,髓心特大。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有柄;小叶13-25片,卵状披针形,长7-12厘米,宽2-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斜截形稍圆,叶缘上半部全缘,近基部常有少数粗齿,齿端背面有腺体一枚。夏季开绿白色小花,圆锥花序顶生。花杂性,雄花有雄蕊10;子房5心皮,柱头5裂。翅果扁平,长椭圆形,淡黄绿色或淡红褐色,中间有1粒种子。 |
生境 |
生于山间路旁或村边。常栽培。 |
地理分布 |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
功能 |
根皮:燥湿清热,止泻,止血。
果实(凤眼草):清热利尿,止痛,止血。 |
主治 |
根皮:慢性痢疾,肠炎,便血,遗精,白带,功能性子宫出血。
果实(凤眼草):胃痛,便血,尿血;外用治阴道滴虫。 |
药用部位 |
根皮和果实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拍摄部位:叶、果
图片由成都植物园拍摄 |
 |
庭院栽培植株果期形态
图片由成都植物园拍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