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木贼麻黄 |
拉丁学名 |
Ephedra equisetina Bunge |
科中文名 |
麻黄科 |
科拉丁名 |
Casuarinaceae |
属中文名 |
麻黄属 |
俗名别名 |
山麻黄 |
药材名 |
麻黄 |
形态特征 |
直立小灌木,植株高30-80厘米,木质茎明显,直立或部分呈匍匐状,小枝较细,节间较短,通常长1.5—2.5厘米,纵槽纹不明显,多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叶膜质鞘状,大部分合生,仅上部约1/4分离,裂片2,钝三角形,长1.5-2毫米。雄球花单生或3-4集生于节上,较小,长2-3毫米,苞片3对,雌球花也较窄小,窄长椭圆形;种子通常1粒,窄长卵形。 |
生境 |
生于干燥山地,多在悬岩峭壁之处。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等省区。 |
功能 |
发汗,平喘,利尿。 |
主治 |
风寒感冒,发热无汗,咳喘,水肿。 |
药用部位 |
绿色茎枝 |
繁殖方式 |
种子及分株繁殖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