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淡竹 |
拉丁学名 |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Gramineae |
属中文名 |
刚竹属 |
俗名别名 |
金竹花、甘竹、白夹竹、平竹 |
药材名 |
竹茹 |
形态特征 |
竹状乔木,高7-18米。地下根太茎成横走竹鞭,中间空隙极小,近实心。秆直立,圆柱形,直径3-12厘米,中空,表面绿色,无毛。秆环及箨环隆起,秆箨长卵状,通常长于节间,顶端渐尖,基部截形,近于革质,无毛或上部有细毛,黄色,具有灰黑色的斑点及纵条纹,每节通常有2分枝。叶1-3片互生于最终小枝上;叶柄长约5毫米,叶鞘长2-3.5厘米,淡绿色,边缘上部有纤毛;叶片窄披针形,长7-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背面基部疏生细柔毛。秋冬开花,穗状花序组成带动叶圆锥花序,小穗有2-3花,顶花常退化;颖1-2片,外稃内稃较颖稍长,鳞被0-3,雄蕊3;子房具柄,花柱3枝。 |
生境 |
栽培种。 |
地理分布 |
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及四川等省都有栽培。 |
功能 |
清热除烦,化痰止呕。 |
主治 |
胃热呕吐,妊娠恶阴,肺絷咳嗽。 |
药用部位 |
秆的中层。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